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射洪市作为全省唯一集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五大作物种子研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种业县级市,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把种业发展作为射洪市农业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的首要任务来抓,高标准规划产业发展、优化各项要素保障、强化科技研发力度,着力打造核心平台提级、主导产业提质、配套服务提效的种业创新高地。
□全媒体记者郑威
因地制宜
小种子带动大产业
盛夏,走进射洪市文升镇仁鑫村,专业收割设备正在收割成熟的玉米种子。村里两台收割机、几十名村民齐上阵,力争10天内完成收割。
看着地里矮细的玉米秆、短小的玉米,记者有些纳闷。
“不是收成不好,用于制种的玉米都长这样。”看出记者的疑惑,仁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兴明笑着介绍,虽然制种玉米又矮又小,产量也没有普通玉米高,产值却是普通玉米的一倍多。
杨兴明随即算了一笔账:普通玉米一亩地大约产400公斤,以每公斤3元计算,共1200元;而制种玉米一亩地大约产200公斤,以每公斤8元计算,共1600元。二者相比,每亩地增收400元。
时光回到去年——仁鑫村种植制种玉米的第一年就迎来“开门红”。“去年只种了200多亩制种玉米,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3万余元,解决2000余人次就业。”杨兴明说,制种玉米大丰收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大家纷纷把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种植制种玉米。今年,仁鑫村共流转1200余亩土地种植制种玉米,预计村集体经济收益增至30余万元,解决农户就近务工8000余人次。
在仁鑫村村委会门口,村民何清莲和七八个乡邻一起忙着剥玉米壳。自从何清莲家的土地流转种植制种玉米后,她就在合作社务工。“除了土地流转的费用,一年在合作社务工还能挣1万元左右。”何清莲的脸上洋溢着因粮食丰收最质朴、最满足的笑容。
出口海外
小种子带来高收入
和仁鑫村玉米制种基地一样,青岗镇磨滩村的水稻制种基地稻穗摇曳,两台收割机正在收割已成熟的制种水稻。
磨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金玉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发展制种产业,磨滩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土地耕作条件,使其更加适合机械化作业。
基础条件好了,产业发展也迎来“风口期”。今年是磨滩村第二年种植制种水稻,产品销往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是当地农业行业的“网红产品”。
“328亩制种水稻预计总产10万公斤,产值500万元左右。”文金玉介绍,磨滩村的制种水稻绝大多数用于出口,特别是蜀兴6号水稻种子,深受海外国家青睐。磨滩村水稻种子的出口量占射洪市种子出口量的十分之一。
前景广阔
小种子迎接大未来
射洪是川内不可多得的气候适宜、成本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的农作物制种优势基地之一。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支撑。今年,射洪引进四川益民农业、四川神龙科技、泸州金土地种业、四川万德科技4家公司,会同射洪5家种子企业共同发展水稻、玉米种子生产。截至目前,全市玉米、水稻等制种面积达4万余亩,预计年销售种子1000万公斤,销售额达1.4亿元。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制种产业发展,实现种业振兴,射洪市委、市政府出台《射洪市种业发展十项资金保障措施》,对科研育种、产学研用、自主创新等十个环节明确支持方向、提出扶持建议。去年至今,射洪市整合各项资金2.16亿元,用于制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撂荒地开垦、企业奖补、企业贷款贴息等,整合优势资源,全方位推动种业发展,努力形成集现代服务、种业博览、科创孵化、种业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种业格局,力争在5年内将射洪打造成为“南方丘区旱作农业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国家级制种大县”。
夏日炎炎,在射洪4万余亩制种田地里,微风拂过绿野,丰收是万物回报阳光和雨露的证明,也是“用中国种子攥紧中国人的饭碗”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