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养老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居住分散的现状,射洪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爱心公社”的“五心服务”模式,推动射洪市农村养老转型升级。
据射洪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任廖小军介绍,射洪市民政局打造的“爱心公社”在瞿河镇万林村,“五心服务”是“爱心公社”实施的五项具体服务模式,分别是爱心养老院、爱心市场、爱心社工站、爱心厨房和爱心医疗室。
爱心养老院就近关爱照顾留守老人,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解决留守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乐的问题。爱心养老院在费用不足的情况下,留守老人可以“以工代费”“以粮代费”。
“农村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不愿意去养老中心,一是因为自身资金问题,二是因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但这部分老人也需要关爱、需要关心。他们可以把自己种的蔬菜、养的家禽、种的粮食等在爱心市场进行等于或略高于市场价交易到‘爱心公社’,避免了‘走很远的路,卖很低的价格’的情况。”廖小军介绍说。
爱心市场不仅服务能种地的留守老人,同时也辐射周边其他老百姓。他们把自己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和养殖的家畜、家禽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给爱心市场,一方面在不减少收入的情况下,减少了老人去场镇的奔波劳累,另一方面还能为城市居民送去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爱心市场同时经营一些日常用品,以平价销售给留守老人和当地村民。
爱心社工站为留守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服务。很多老人很久不理发,甚至不洗澡。社工站为他们提供1元理发、1元洗澡服务。“其实他们也可以不用交钱就可以理发洗澡。我们每天开展一些健康体操活动,他们只要来参加活动半个小时,哪怕就是拍拍手,就可以领取五毛钱的购物券。这样他们的理发、洗澡就完全得以解决,也可以促使他们多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恢复。”廖小军说。
社工爱心墙是加强留守老人与外地打工子女联系的纽带。记者在瞿河万林“爱心公社”看到,墙上挂着一只巨大的“手机”,足有一米多高、五六十厘米宽。这其实就是一个手机投屏,只要拨打留守老人子女的手机,就可以视频聊天,子女也可以打视频电话过来,随时了解父母的生活身体状况。
鲜家沟村6组的赵发先老人70多岁,儿子媳妇在厦门打工,曾接他到厦门去生活,但老人生活不习惯,仍旧回到老家。老人略微失能,平时吃饭、穿衣都比较困难。有了爱心厨房,他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以前总是担心父亲得不到好的照顾,现在通过视频电话,可以看到父亲的生活状态,我们在外务工也安心了。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做的这些事。”赵发先老人的儿子在电话那头告诉记者。
爱心厨房的价格优惠,荤菜5元一份,素菜3元一份,包子馒头都是5毛一个,而且份量也特别足。留守老人不但吃得饱,还少花钱。记者在爱心厨房看到,墙面上挂着食品入库登记表、一周食谱等,厨房干净整洁,冰柜、冰箱冷藏着不少食品。
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爱心公社还联系一些医院,定期或不定期到爱心医疗室为留守老人进行体检,向老年人普及生活知识及治疗感冒之类小病的知识。如遇大病,则联系大医院和留守老人的子女,及时将其送医治疗。
“做好农村养老事业,必须要用心去做!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政策,但如果不用心,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射洪市民政局局长黄勇说,射洪民政人能把农村养老工作做得这么踏实,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有关爱老人的深深情怀,有一种爱在牵引着我们不断探索和不断前行。
(射洪通联中心通讯员廖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