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德高速开工建设、“四好农村路”全域示范、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交通+”融合发展全市铺开、城市公交实现100%清洁能源、科技治超获市政府创新奖……过去5年,我市交通运输工作紧紧围绕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助力遂宁加速升腾“成渝之星”。
致富坦途连八方,通衢纵横筑梦行。放眼望去,一个生机勃发的现代交通格局在绿色遂宁版图上熠熠生辉。
发展之路
公铁水机齐头并进
打造对外大通道
遂潼快捷通道(一期)建设即将全线贯通、遂德高速计划今年9月建成投用……防疫、生产两手抓,我市交通运输领域全面擂响项目建设“战鼓”。
围绕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和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目标,公铁水机齐头并进,打造对外大通道,是过去五年遂宁交通的热词。
“十三五”时期,遂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建成“3向7线”铁路网243公里,建成“1环8射”高速网359公里,实现遂宁至周边8个城市便捷直达,实现主城区绕城高速东西南北方向均有2个高速出入口,遂宁安居民用运输机场、涪江复航等加快推进,遂宁被列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740公里,密度排名全省第一,实现主城区至县(市、区)至少有2条通道快速通行。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76.4%,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5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省级示范市。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紧转02版)(紧接01版)实现具备条件的乡村通客车,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实现建制村全覆盖,群众出行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大力推进“交邮(政)、交快(递)”合作试点,实现建制村村邮站全覆盖目标,快递进村覆盖率达90%,有力助推了农特产品销售,充实了老百姓“钱袋子”。开通西部地区首条跨省公交、成渝双圈首条省际商务快客、毗邻地区首条跨省农村客运。
过去5年,遂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入黄金期。公路铁路水路规划项目有序实施,交通运输基础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货运物流转型增效。“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是“十二五”的1.8倍。
民心之路
建设“四好农村路”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不改变农村肌理,因地制宜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是我市五年来全域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轴主线。
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蜿蜒的产业路默默守候,讲述着古村的历史,展望着新村的未来。
“土门垭村因古有一座土门而得名,是一代代土门垭人的乡愁记忆。村庄要发展,乡愁不能忘。”2015年,土门垭村村民秦辉返乡创业,在村里流转500余亩土地,种植红霞杨和爱媛38号果冻橙。看着家乡的变化,他感慨万千,“短短几年,凭借交通的嬗变,土门垭村已形成药材种植区、瓜果种植区两大区域,全村所有田地被高效利用,村域环境靓了,土门垭村的‘诗和远方’吸引了八方游客。”
实施乡村振兴,交通是基础,产业是根本。
站在连接船山区老池镇、蓬溪县荷叶乡的遂宁农交旅环线田家渡大桥右岸,渝遂绵蔬菜基地格外显眼。在这里,遂宁农环线横跨涪江穿境而过,种植的时令蔬菜直供重庆、成都主城区。
吴登华是船山区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我流转的600多亩地全部采用绿色种植,不打农药,都是纯天然的有机绿色蔬菜。”
安居区三家镇三门村、射洪市沱牌镇酒粮基地、蓬溪县常乐镇拱市联村……依托“交通+产业”,全市越来越多村庄走上富裕之路。
“十三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2020年突破1400亿元大关,全省排名上升3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1.14%,年均增长3.97%;产业结构由16.7:55.2:28.1调整为15.5:45.2:39.3。
未来之路
科学制定规划
引领枢纽建设
根据《遂宁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规划项目总投资900亿元,规划完成投资728亿元。其中,铁路217亿元、占比29.8%;通用航空16亿元、占比2.2%;内河水运21亿元、占比2.9%;高速公路254亿元、占比34.9%;普通公路及其他220亿元、占比30.2%,投资规模在“十三五”基础上翻倍。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精准把握全市“1336”总体工作思路,从主骨架、枢纽和网络对遂宁综合交通运输作出合理布局,着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融入、城市能级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全面升级、美丽乡村全面振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六大对标竞进行动”,重点发展畅达全国的对外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的毗邻交通网络、成网成环的市域交通网络“三大网络”,打造路景相融的旅游交通体系、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高效经济的货运服务体系、韧性可靠的安全防控体系、先进适用的智慧交通体系等“七大体系”,为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提供强力支撑。
(全媒体记者 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