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1年世界上报告第一例艾滋病至今,人类与艾滋病的斗争已持续40年。2021年6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政治宣言,承诺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袭扰全球,艾滋病防控面临更大挑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公布的信息,截至2020年底,全球约有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3770万人。得益于经验的积累、防治策略的发展和检测治疗技术的进步,全球艾滋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和死亡率呈现了双下降的趋势,近10年新发感染率下降了31%,死亡率下降了48%。
2021年联合国大会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强调,将艾滋病综合预防作为优先事项。目前,全球普遍认为有效的艾滋病预防策略,需要行为学、生物医学和结构性干预的综合运用。行为学干预措施,包括通过宣传教育以及行为干预等手段警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如促进减少性伴侣、推迟首次性行为年龄、减少共用针具、提高安全套使用率等。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包括治疗即预防、暴露前预防、暴露后阻断等。目前,“检测-治疗-病毒抑制”已成为重要的综合干预策略,检测在其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扩大检测和推动早检测,一方面可以更快、更早地发现感染者,及早治疗,达到病毒有效抑制;另一方面,通过检测可识别出高风险阴性个体,开展强化预防干预,减少传播。
经过持续推动落实综合预防策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以性传播为主,影响因素广泛复杂,仍须坚持不懈开展综合预防工作。要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2030年终结艾滋病对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还需要将现有的有效措施加快落实,扩大覆盖面,提高防治质量。